文/豆豆爸
曾厝垵位于厦门岛东南部,依山傍海,风景秀丽,是一个典型的闽南小渔村。这里早期是炮击金门的前沿阵地,现在成为旅游的重要集散地,驴友落脚的家庭旅馆成为一张新的名片。十年前曾在曾厝垵小住,当走进村中,能闻到清新的泥土味夹杂着牛粪味,偶尔还有圣妈宫海边飘来的鱼腥味;推开窗户偶见有老牛耕田,不时哞哞;农田旁一小池塘,常有蜻蜓立上头,小鸟叽喳飞过,鸭鹅水中嬉戏,蝴蝶蜜蜂花中飞舞,一幅美丽的乡土粉墨画,让人陶醉!到了夏夜,还能不时听取蛙声一片,啾啾虫鸣,汪汪犬吠,奏出一曲动听的夏日小夜曲。一个原生态的小渔村,让人怀念。
早期村民的生活模式是传统的“男渔女耕”,即男人出海打渔,女人留在家里耕田育儿,渔村的小日子过得自由而惬意。从明清、民国到建国后,曾厝垵经受了战争与炮火的洗礼,变得更加沧桑古朴。改革开放后,曾厝垵从炮击金门的前线变成改革开放的前沿,更多的外乡人来到厦门,曾厝垵也打破往日的宁静,容纳了更多的外乡人,村民也不用再“男渔女耕”,有的开始坐在家中收房租,日子越过越红火,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。
起源:据《拥湖宫碑记》记载:“宫原建自元代,系曾家始祖光绰因兵乱,率亲族由江苏常熟县到此避难而定居,初名‘曾处安’”,想不到曾厝垵村民的始祖却是江苏常熟人。开基始祖曾光绰看到曾厝垵北面是绵延的丘陵,足以抵挡凛冽的寒风;南面隔海与南太武相望,一派海阔天空,眼前是金黄色的沙滩和海湾,确实是农耕渔猎的好地方,便决定在此开荒拓土,创建家园。晚年曾光绰在这“幕天席地帽石”的曾处安,面对浩瀚的大海,以“钓鱼自乐”,既避开了蒙古铁蹄的蹂躏,为曾姓后人找到了一方安全富足、休养生息的乐土,又保存了汉族的传统文化习俗。另据《曾氏族谱》记载,当时的曾厝垵“其地原名高浦村,世虽变乱,曾氏到此亦得安,故名曰曾处安,别号禾浦”。 据《厦门志(清•道光志)》记载,曾厝垵“沙地宽平,湾澳稍稳,可避北风”,有着天然良港的自然优势,自古就是出洋要地,与航海贸易有着很深的渊源。时至明朝,这里成了海澄月港商船停泊地。海澄开往海外的船舶需至厦门查验,停靠于曾厝垵避风候讯。方言“沃”指泊船的海湾,“湾”指船只出入的港口,曾厝垵当时又称“曾家沃(澳)”、“曾厝湾”,缘盖于此。
拥湖宫内的《拥湖宫碑记》
昔日的曾家澳码头(现为珍珠湾海滩)
宗教:曾厝垵这样一个典型闽南小渔村,竟是一个信仰多元化的小村落,包容佛教、道教、基督教、天主教等四教,更有厦门独有的民间圣妈崇拜,据传还有伊斯兰教,如此小的村落其宗教种类如此齐全,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,让人啧啧称奇。经过数百年历史的洗礼,曾厝垵还保留如此之多的宗教历史遗迹,也算是一桩幸事。宗教信仰、民间信仰又为曾厝垵增添不少最有特色与魅力。
据住持介绍是这是全国最高的阿弥陀佛(21米)
军事:据清乾隆年间鹭江名士薛起凤主撰《鹭江志》在“防圉篇”对曾厝垵有两处记载,在“港澳”部分记载,曾厝垵“在厦门尽南,西扼海门,南对太武,东制二担、浯屿之冲,沙地宽平,湾澳稍稳,可驻大军。”;另在“五营汛地”部分记载,“曾厝垵汛,城南十里许,内固厦门,外控担屿浯屿之冲。提标前营兵防守”。这是厦门史上有关曾厝垵最早、最权威的历史记载,而且都是在军事篇中记载,可见曾厝垵对于厦门的海防有何等重要意义。明初,厦门城建起来之后,身处厦门港南部的曾厝垵成了军事要冲,清代更是设水师驻守于此,辛亥革命后国民党的“海军航空处”和飞机场也在这里。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及50年代的炮击金门,曾厝垵都是重要的军事要塞。
曾厝垵人以其勤劳勇敢,在这片热土上开创出一片海滨田园,先辈带来中原地区较为发达的传统文化习俗,与厦门本土的文化习俗相融合,形成了几百年后独具特色的闽南文化。随着曾氏家族的繁衍,他们后代的一些支系先后迁往国内各地和海外,分布在各个地区。曾厝垵因此成为海峡两岸、海外各国的曾氏子孙的入闽始祖的祖籍地。默默无闻的曾厝垵以其历史的深沉承载、滋养着曾氏家族,使之根深叶茂,飘洋过海,传播四方。